返回

岁月的折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得知可以全家返回北京的消息后,我们太高兴了,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办好了所有手续,离开了南庄回了北京,连想都没想起来应该跟春花道个别。”

    过去了五十年,发生了多少事。也不知春花现在过得怎么样,当年如果没有春花,白云不知道她们会不会也像小旭和小明一样饿死在那个举目无亲的地方。那时候还小,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哥哥当初没有去给春花提亲,而且春花很快出嫁了,出嫁时白云因为家里失约的关系全家谁都没有去给春花道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见过春花。如今想来,就算哥哥没去给春花提亲,白云也觉得自己应该去参加春花的婚礼。春花于她们而言,真的很重要。

    人生的路就这样充满了未知的沟沟坎坎,不到那一步你不会知道前面有什么等着你。白云这一生经历过不少的磨难,但比起下放到大西北乡下的满脚烂泥忍饥挨饿的日子,和听不懂方言的举目无亲的悲凉,能填饱肚子的一切灾难,在她而言便都不算什么磨难了。自从回到北京,家里再也没有提起过下放时的那一段生活。因为当初去时的六个人只回来了五个,白云最亲爱的弟弟小明和在南庄出世的小弟弟小旭永远地留在了那里。

    人生就像个难猜的谜语,白云没想到哥哥后来没有娶春花。

    顾晓风买了六天的往返机票,准备陪白云去南庄看望春花。他把消息告诉安妮的时候,安妮说你俩去了不会旧情复燃吧。顾晓风说你见过死灰还有复燃的吗,你放心吧。安妮说你说离都说了几年了,我怕你到时候又不了了之了。顾晓风说这回是我对她的最后一份报答,回来一定跟她离。安妮说那我就再信你一次吧,反正这是给你的最后一次机会了,如果你不离,那离开的人就是我了。顾晓风说她有高血压我得陪她去,她从没一个人出过远门,就是离我也不能做得太绝情。

    白云要去探望春花,儿女们都来相送,虽然没见过面,春花在儿孙面前唠叨了好半天,小英夫妇和孩子们还给春花捎了礼物,小英说起春花忍不住擦起了泪,她说那时候饿的时候春花姐姐就偷偷塞点东西给她吃。白云问哥哥有没有什么要捎给春花的,白杨去买了些特产说给春花的儿孙们尝尝。家里人很快熟悉了春花这个还没见过面的长辈。小英说让白云带春花姐来北京玩玩,到时候她好好陪陪春花姐。

    白云在飞机上很兴奋,仿佛当初的一切都又回到了眼前一样。她不停地给顾晓风讲起五十年前的往事,顾晓风本想故意冷淡她的,免得到时开不了口,不料白云的话引起了他的好奇心。

    “两个弟弟死在那里了?饿死的?”

    顾晓风从来没受过饿,“三年困难时期”,他的确从报纸上听过,但他没想到真的会饿死人,而且自己老婆小的时候竟饿死过两个弟弟他都不知道。以前谁也没提起过,他觉得有些震惊。

    飞机在白云的唠叨中不知不觉就到了,下飞机后顾晓风和白云先在一家预订的酒店住下来,打算第二天一早再坐车去南庄。白云想起当年在南庄的日子喃喃地说,我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春花了,不知春花现在见了我还认不认得出来。顾晓风回复安妮说刚下飞机。

    第二天他们从酒店包了辆车直奔南庄。司机听说白云小时候在南庄待过两年,便格外热情。

    “以前去那边要一天时间,现在在山上打了隧道两个多小时就到了,大姐放心,用不了三个小时,保证把你送到地方。”

    白云觉得当年她们辗转几趟才到的省城,没想到现在如果不在省城住,当天都可以到春花家了。

    到了黄河大桥时,司机按白云的意思停了车,司机亲自陪同白云夫妇走上两边拉了铁索的高架桥。

    “这是近两年新修的黄河大桥,老桥还在西边。”

    当初的黄河浮桥白云记得清清楚楚,二十几座的长途汽车慢慢从桥上驶过,所有乘都要下车跟在车后走路过桥。那浮桥上没有护栏,黄河里有许多的柳树桩上连着粗粗的大铁链,沿铁链系着许多破旧的木船,上面平铺了一层木条板,那些旧船和木板在白云记忆里泛着黑里泛白的旧迹。白云记得自己当初走在上面特别害怕,那木桥还会在汽车轮底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人走在上面还因汽车的行驶而有些摇晃。而且低头从一些烂了的木板间能看见湍急的水流。

    如今的黄河大桥已是两边拉着许多钢索的钢筋水泥桥,像全国各地的现代化大桥一样,倒也没什么特别。车驶过时就像在公路上一样不用下车。

    司机特意开车到了旧的黄河大桥,那也不是白云记忆中的木船拼的浮桥。司机立即用手机百度了一下,告诉白云那个浮桥是这架钢筋水泥桥于一九七八年六月建成通车后被拆除了。

    黄河两岸,绿树葱茏。白云记忆中的那些低矮的土墙,已被青砖古味的农家园所替代,司机说起黄河两岸的农家园如数家珍。白云从车窗里望着树木后面刀劈斧砍似的山峦时隐时现,黄河在山峦绿树间像一条银链,时而闪闪发光时而隐藏不见。司机打开车窗,一股沙枣花的香气扑鼻而入。

    “我记得,这是沙枣花。”

第二十一章(4/5),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